
大家好!再次欢迎来到圣经特别讲座《圣所,福音的唯一蓝图》。现在是第四讲。以上两讲我们学到了在圣所外院献祭的意义和称义的经验,第二讲我们详细地说明了燔祭,第三讲呢,我们又详细地说明了赎罪祭。
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在圣所外院称义的经验、燔祭和赎罪祭。所有圣经的祭祀制度都是象征着救主耶稣的牺牲和代赎的工作。但是圣所制度在象征耶稣的工作的同时呢,也象征信主之人的生活步骤。所以我们是一边说明圣所的祭祀制度,一边说明基督徒个人的经验。在《利未记》第一章最开始介绍的献祭制度就是燔祭。燔祭包含在上帝面前完全的献身和奉献的意义。燔祭也教导我们,上帝希望他的百姓的思想、言语、行为、内心中隐秘的东西都必须洁净。学习燔祭的时候,还会发现一个分明的事实:称义和维持圣洁生活的圣化是同时进行的,圣化的经验也是每一天持续不断地维持称义。
然后,毫无疑问,赎罪祭是罪人为了得到饶恕而献上的唯一的祭祀制度。祭司长要把赎罪的血带到圣所里,在幔子前弹血七次,并作中保的祷告,然后罪人才得到饶恕。赎罪祭生动地预表了耶稣的代赎,并表达了耶稣的爱和苦难。赎罪祭带给我们信心与悔改,我们从赎罪祭中得到饶恕,并经历新约的经验。在这样理解了燔祭和赎罪祭之后,可见,罪应该是在圣所的外院结束的。告白并且抛弃所有的罪,成为义的状态,这就是“称义”,这就是在圣所外院的经历。
在圣所外院献上赎罪祭和燔祭的人,最终因着信心,跟随祭司长进入圣所里面,开始与主同行而圣化的过程。在圣所里没有赎罪的祭司,所以在圣化的过程中,由于软弱而失误,犯罪的人必须再牵着羊,献祭后进入圣所。换句话说,犯了罪的话,就一定要经历向罪死去,再重生的经验。
大家想一想,由于我们没有研究圣所的真理,教会失去了对圣所的理解,所以自由主义“新神学”的教导和强调才那么蔓延。同时,假圣灵运动欺骗上帝的百姓,激发人对假福音的确信和虚假的安全感。因此,一者是圣所展现出来的上帝救赎的唯一蓝图,二者是横行在教会中“人的教导”。作为真基督徒,必须将两者加以对照考察,拥有辨别真假的智慧。
我们必须要确切地看到的是,很多人对福音的理解,也就是对“因信称义”的理解是错误的。不管我们怎样声称自己真挚的相信某些道理,但这些道理若不与真理相符,我们还是无法得救的。也就是说,很多人在真挚地相信着谬道而活着,似乎非常确信自己是站在得救的道路上,这真的是多么可怕的事情。
从圣经中的一个比喻中,我们可以学到以下非常重要的教训,那就是“十童女”的比喻,还有撒种的比喻。耶稣所说的十童女的比喻当中,愚拙的五个童女并不是徒有外表装饰的人,他们也是尊重真理,拥护真理,倾向于相信真理的人。他们也是和聪明的童女一起迎接新郎的人,但是他们却没有顺从圣灵的感动,他们没有抛弃“老我”,摔碎在耶稣基督的磐石上。这一群人也是撒种的比喻中所描述的,种子掉在石头地里的听众。这群人毫不犹豫地接受真理,但是却没有顺从真理的原则,他们缺少真实的屈服和悔改。对于这群人来说,真理的感化力是瞬间的,当圣灵在人的心里做工,而人心响应上帝的要求时,在这人的心中就种下了新的品行。但是愚拙的童女只是肤浅的、满足于表面行为的经验,所以她们是一群不知道依靠上帝、仰望上帝的人。
说到在圣所外院献祭的意义和称义的经验,这一堂课,还要再补充说明一下赎愆祭、平安祭以及圣所外院的洗濯盆。赎愆祭是在赎罪祭的基础上,再对别人的损失做出赔偿的祭祀制度。燔祭和平安祭,本身并不是成为赎罪的祭祀,是献上赎罪祭的同时,献上的表达献身和感谢的祭祀。在这一点上呢,赎罪祭是最重要的祭祀。
那么赎愆祭,我们来看一看。赎愆祭和赎罪祭基本一样,有一点不同之处,那就是赎愆祭是损害圣物或者他人物品时献的——是为了得到饶恕而献上的。而且赔偿被损害的物品的同时,还要再加上1/5的价,干犯圣物,在邻舍交付他的物上,或者是交易上行的诡诈,或是抢夺别人的财物,或是欺压邻舍,或是在捡了遗失的物上行了诡诈,说谎起誓。在这一切的事上,犯了什么罪,都要偿还别人的物品,而且要加上1/5,并牵着牛羊来献祭,这就是赎愆祭。
大家看《利未记》5章14-16节,(“耶和华晓谕摩西说:“人若在耶和华的圣物上误犯了罪,有了过犯,就要照你所估的,按圣所的舍客勒拿银子,将赎愆祭牲,就是羊群中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绵羊,牵到耶和华面前为赎愆祭;并且他因在圣物上的差错要偿还,另外加五分之一,都给祭司。祭司要用赎愆祭的公绵羊为他赎罪,他必蒙赦免。”)还有6章1-7节,(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:“若有人犯罪,干犯耶和华,在邻舍交付他的物上,或是在交易上行了诡诈,或是抢夺人的财物,或是欺压邻舍,或是在捡了遗失的物上行了诡诈,说谎起誓,在这一切的事上犯了什么罪;他既犯了罪,有了过犯,就要归还他所抢夺的,或是因欺压所得的,或是人交付他的,或是人遗失他所捡的物,或是他因什么物起了假誓,就要如数归还,另外加上五分之一,在查出他有罪的日子要交还本主。也要照你所估定的价,把赎愆祭牲,就是羊群中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绵羊,牵到耶和华面前,给祭司为赎愆祭。祭司要在耶和华面前为他赎罪;他无论行了什么事,使他有了罪,都必蒙赦免。)
以上说到了赎愆祭,我们可以归纳一下,在知道自己犯的罪的情况下,那么得饶恕的顺序记载如下:首先是承认自己的罪,然后找到当事者,告白自己所犯的错误,并且进行赔偿。而且呢,还向上帝献上赎愆祭,最后他才得蒙赦免。在这样的意义上,耶稣说,“你们向上帝献上礼物的时候,若是想到有什么做错了的,要放下礼物,先向自己的弟兄讲和,之后再来献礼。”(太5:23-24)这是相同的意义。
那么接下来,按照《利未记》中所记述圣所外院中献祭的制度。最后呢,我们要来学习平安祭的意义。平安祭启示了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方法,蕴含着意味深长的经验。我们来看《利未记》三章1-5节,“人献供物为平安祭,若是从牛群中献,无论是公的是母的,必用没有残疾的献在耶和华面前。他要按手在供物的头上,宰于会幕门口。亚伦子孙作祭司的,要把血洒在坛的周围。从平安祭中,将火祭献给耶和华,也要把盖脏的脂油和脏上所有的脂油,并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,就是靠腰两旁的脂油,与肝上的网子和腰子,一概取下。亚伦的子孙要把这些烧在坛的燔祭上,就是在火的柴上,是献与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。”在献给上帝的部分当中,只是把祭物的脂油取下后,在祭坛上烧掉。因为在圣所制度当中,动物的脂油象征着什么?——象征着罪。请看《诗篇》37篇20节,“恶人却要灭亡。耶和华的仇敌要象羊羔的脂油;他们要消灭,要如烟消灭。”那么,烧掉脂油,这正是我们与上帝和好的方法。圣所制度仔细地说明了上帝是如何使罪人恢复到起初的状态的。上帝真的是充满了恩慈的上帝,我们该是多么的感激不尽。而献平安祭是为了表现悔改的罪人与上帝和解“成为一”的事实。燔祭和平安祭是自愿的祭祀,象征着悔改来到上帝面前的罪人,内心的感激和献身。平安祭既是代表献上感激,同时也代表自己(在)上帝面前立下誓言。
关于平安祭,我们再来看一处圣经,在《利未记》七章11-34节。第11节,“人献与耶和华平安祭的条例乃是这样:”我们再看15-17节,“为感谢献平安祭牲的肉,要在献的日子吃,一点不可留到早晨。若所献的是为还愿,或是甘心献的,必在献祭的日子吃,所剩下的第二天也可以吃。但所剩下的祭肉,到第三天要用火焚烧;”我们跳过去看28-34节,“ 耶和华对摩西说:‘你晓谕以色列人说:献平安祭给耶和华的,要从平安祭中取些来奉给耶和华。他亲手献给耶和华的火祭,就是脂油和胸,要带来,好把胸在耶和华面前作摇祭,摇一摇。祭司要把脂油在坛上焚烧,但胸要归亚伦和他的子孙。你们要从平安祭中把右腿作举祭,奉给祭司。亚伦子孙中,献平安祭牲血和脂油的,要得这右腿为分;因为我从以色列人的平安祭中,取了这摇的胸和举的腿给祭司亚伦和他子孙,作他们从以色列人中所永得的分。’”从这里可以看到,平安祭和燔祭不同的点就在于,平安祭带有“圣餐”的意义,即在这个祭祀中涉及的人,要一起分这个祭物的肉。献燔祭的时候要把祭物的所有的部分都拿到祭坛上,完全的在上帝面前烧毁,而平安祭是把献给上帝部分的脂油烧毁,而剩下的大部分,返回给献祭的人。特别提到把羊的胸和右腿献给祭司,献平安祭的人吃祭物的肉的时候,要和家人聚集在一起分享,剩下的呢,也可以在第二天吃。但是第三天不可吃,因为象征着耶稣在第三天复活。这样的仪式教导我们,全家人通过基督弥赛亚的牺牲,吃他的肉,与他的牺牲有份,才能存活。所以,平安祭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因着什么,才重新被上帝悦纳的。
在平安祭中,有一个特别的事实感动着我们。那是什么呢?这就是要把部分的肉献给祭司长。只有在平安祭中,向执行仪式的祭司长献上三部分的肉,也就是胸、右腿,按照英文圣经的表达,就直译成“右肩”,还有“两腮”。可以参考《利未记》7章28-32节,还有《申命记》18章第3节也提到了两腮。
这到底是有何象征意义呢?所以,我们要来看这个平安祭在这里所启示的教训。第一,献上“前胸”是象征着上帝向悔改的罪人伸出双手,敞开怀抱,拥抱罪人,表示欢迎的事实。我们是常常在上帝怀抱中的人,上帝怎么会忘记我们呢?就像《以赛亚书》40章11节,“他必象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,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,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。”说到这里啊,我们可以联想到一点,就是耶稣和门徒们在最后的晚餐当中。那么,蒙爱的约翰坐在耶稣的左边,按照当时斜坐在桌旁的习惯来说的话,约翰的头刚好在耶稣的胸前。那天耶稣说到门徒中将有一个会把自己卖了的时候,彼得就点头示意约翰,问一下耶稣。《约翰福音》十三章(21-26节)有记载。25节,“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,问他说:‘主啊,是谁呢?’”在基督那明亮而能看透一切的眼目前,我们当然也要把目光转向他。耶稣的目光和约翰正对着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能说谎吗?能编造心中没有的话吗?得到上帝接纳的人,必须有着清洁的心灵。
那么第二,在平安祭当中献上“右肩”,这是象征着我们与上帝和好后,自己所有的生涯都背负在上帝的肩膀上,从此上帝要负责我们的一切。正如《以赛亚书》九章第6节,“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;有一子赐给我们。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;他名称为‘奇妙、策士、全能的上帝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。’”这里说,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。当小的时候,父亲若把我们扛在肩膀上,那个时候,我们感觉是多么的可靠和安全呐!让我们铭记,我们的生涯是在耶稣的肩头上。
第三点,在平安祭当中,献上祭物的“两腮”,这是象征着我们献上一生后,必须按照上帝的品行而活。圣经教导我们,别人打我们一边嘴巴的时候,另一边也由他打。同样《以赛亚书》50章第6节,“人打我的背,我任他打;人拔我腮颊的胡须,我由他拔;人辱我,吐我,我并不掩面。”这就是平安祭里面所蕴含着的意义。
综上所述,平安祭简洁地描述了我们与上帝和好的经验。上帝如此仔细地教导我们救赎的道理,还通过实物教训来教导我们。让我们将感谢和赞美归于上帝。
以上呢,我们学完了赎愆祭和平安祭,关于这圣所外院称义的经验,最后我们还要来看有关外院里面的“洗濯盆”的内容。
通过圣所外院的门帘进到圣所的外院有什么呢?一燔祭坛,二就是洗濯盆,——有燔祭坛和洗濯盆。洗濯盆,也就是洗手盆,或者说是铜海,是祭司长在圣所仪式开始与结束的时候,献祭之后,特别是在进入圣所之前,用来洗手洗脚的盛水的大器具。圣所外院的门帘代表耶稣受洗的时候,以上帝的羔羊出现了。而燔祭坛呢,象征耶稣的十字架,而洗濯盆则象征耶稣的复活。总之呢,圣所外院是代表耶稣在地上的生涯和侍奉。
那么,这些器具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。洗濯盆是用铜做的。在《出埃及记》38章第8节有记载,“他用铜做洗濯盆和盆座,是用会幕门前伺候的妇人之镜子做的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啊?——这象征着使人自由的律法,照出我们的品格和内心。《雅各书》一章23-25节。“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,就象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,看见,走后,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。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,使人自由之律法的,并且时常如此,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,乃是实在行出来,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。”
这样看来,有盆有水。而洗濯盆的含义是什么呢?燔祭坛和洗濯盆要按次序结合在一起来理解。在洗濯盆里洗手的经验——象征着看到镜子,觉察到罪的人,通过这个里面的水,也就是通过圣灵和圣经话语的动工,洗净自己的灵性经验。在祭坛上流血是一次的经验,但是我们还要通过水和圣灵及真理的话语和圣灵的动工,每天洗净自己,拥有重生的经验。换句话说,经过燔祭坛之后,在进入圣所之前,我们必须还要经历洗濯盆,也就是必须经历在洗濯盆里完全洗净内心的恩典,要从所知道的一切的罪中开始得到洁净。燔祭坛和洗濯盆结合在一起,构成了饶恕和称义的经验。
门徒们在耶稣的十字架之后,经历了“罪得洁净”,那时天上圣灵的恩典不是丰盛地降在了等候者的门徒身上吗?五旬节之前有十字架,或者说有完全的悔改和罪的洁净。先有了十字架,然后五旬节的圣灵浇灌下来,这时耶稣进入到天上的圣所,开始侍奉。所以同样的道理,我们若要跟随耶稣,为了经历圣化的经验而凭信心进入天上的圣所,我们必须先要有这样的经验,就是在十字架上自我死去,悔改罪,然后通过圣灵的恩典,完全的放弃所有的罪恶,借助话语洁净自己。经过燔祭坛,经过洗濯盆,然后再进入圣所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也就是说,外院的燔祭坛和洗濯盆,这两样结合在一起,代表了在圣所外院称义的经验。这才是真正的“称义”。
让我们来看《提多书》三章5-7节,“他便救了我们,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,乃是照他的怜悯,藉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。圣灵就是上帝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救主厚厚浇灌在我们身上的,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,可以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。”
关于圣所外院中的燔祭坛和洗濯盆,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,燔祭坛的四面所贴着的像鱼鳞一样的“黄铜片子”,这是在《民数记》16章的记载,那里说到,摩西的表兄弟可拉、大坍和亚比兰,还有和他们一党的250名族长反叛的事件,然后上帝审判他们,把他们从地上灭绝之后,吩咐把他们侍奉时用过的铜香炉,然后锤成片子,用以包坛——这象征着通过圣灵化解人心的恩典和上帝话语的能力。借着真理的教导来到洗濯盆中,洗尽这种反叛的精神。然后我们才与主同行,准备好走向圣化的道路。
在祭祀制度中所出现的洗呀、洒呀这些仪式,都是蕴含着深刻的含义。为了洁净因罪和犯法而将亡的生灵,必须洗尽内心,再造新心。祭祀制度教导了我们这样的工作的必要性,以及圣灵洁净人心的能力的必要性。
到现在我们就学习了走向圣所的经验,以及在圣所外院献祭的意义和称义的经验。我们依次学到了燔祭、赎罪祭、赎愆祭、平安祭这四种祭祀制度。我们也说明了外院的燔祭坛和洗濯盆,如何组成了对真实称义的写照。
下面呢,让我们对以上这些内容做个总结。
第一点,在圣所外院,我们看到了除去罪的三种方法,那就是血、火和水。所以首要的,我们看到洁净罪的三样东西,大家要很好地理解。这个血呢,供应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、氧气和营养成分,而且血液还在循环回来的时候呢,会带走新陈代谢的废物和不好的成分。同时,还有火担任烧掉罪的角色,意味着烧掉我们罪的欲望,从而变得洁净。这就是圣灵强有力的做工。而且圣经的话语还如同水,洗净我们的身体一样,改正并洁净我们的品行。所以保罗是这样记载的。
《希伯来书》九章14节,“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,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上帝,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,除去你们的死行,使你们事奉那永生上帝吗?”在这里我再说一遍,圣所外院里洁净罪的三样东西:血、火和水。血,洗净那作为源头的心灵和动机;火呢,则烧毁一切的罪;水,意味着洗尽罪的生活和行动。在《利未记》中特别地教导说“生命在血里”,血在我们的血管里流通,供给我们营养和氧气。同时呢,细胞代谢的废物也靠着血液运输和排出体外。所以我们必须确知,上帝的生命力和福音的能力临到我们里面的时候,我们才能从罪里得到洁净。
那么第二点,我们可以看到,比一般人所想象的,比一般人所理解的,饶恕是有着更广泛的意义,就是我们要看到真实的饶恕和称义。上帝的饶恕并不是简单地免除我们罪的一种司法性质的行为,不仅仅饶恕我们的罪,还要释放我们,完全从罪中脱离。救赎我们的上帝的爱的力量,会改变我们的心。《诗篇》51篇第10节,大卫是怎么祷告的呢?“上帝啊,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,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。”当大卫这样祷告的时候,他领悟到了饶恕的真意。上帝的能力唤醒人类的良心,转向爱,创造新的心,使感情圣洁,使思想纯洁,从而所有的动机和思想都集中于耶稣基督。
我们再看《以西结书》36章25-27节,“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,你们就洁净了。我要洁净你们,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,弃掉一切的偶像。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,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,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,赐给你们肉心。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,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,谨守遵行我的典章。”这里也有同样的话语。所以“称义”意味着从已经死亡的品行开始变成洁净的良心,让我们处在可以接受圣化的祝福的位置上。
再来看一点,在圣所外院进行的祭祀中,献赎罪祭的时候呢,才把这个祭物的血带到圣所里,也就是由祭司长把血要弹在圣所的幔子前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——这是代表“罪的转移”,在属灵的意义上,象征着我们的罪被移到了天上圣所的记录册里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罪若不被移到天上的圣所的话,罪也就不能通过中保的祷告而得到饶恕。而且必须知道的一点是,虽然我们得到了饶恕,但是我们罪的记录在天上的圣所里,要一直留到审判之日才得以涂抹。
第四点,也就是称义与圣化。在得到上帝称人为“义”之前,要求我们的心灵完全服从。人若要拥有称义,就必须持续不断地顺从,有着出于爱的行为,通过活的信心使心灵得到洁净。人若要因信称义,所拥有的信心的高度必须达到能支配心里所有的感情和冲动(的程度)。信心不仅是认可,而是依靠与顺从。不论我们如何相信因着信心接受救助而得救,但是若没有实在的内心胜过罪的经验,是不能尝到真正救赎的喜乐和平安的。而不安和罪责感就藏在灵魂的深处,这又如何能称为是得救的状态呢?
罪人在圣所外院,仰望背负世人罪恶的羔羊,得到重生,洗尽罪恶之后,就来到圣所里面,也就是进入圣所的第一间,是指要学习如何继续地维持那已经重生而洁净了良心的方法。所以可以被把圣化说明为是“维持称义”。称义和圣化就像硬币的正反面,不能分开,没有圣化的救赎是不成立的。换句话说,没有“义”的“称义”是虚假的。但是有人说,我们只要信耶稣,就在称义中已经得救。所以,虽然圣化是好的果子,但不是得救的必要条件。这样的教导不但不是圣经的教导,而且是撒旦的欺骗,使人得到虚假的安全感。耶稣对使徒保罗曾经这样说明了圣化是救赎的一部分。大家看《使徒行传》26章第18节,“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,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,从黑暗中归向光明,从撒但权下归向上帝;又因信我,得蒙赦罪,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。”这里说到圣化。我们再看《帖撒罗尼迦后书》二章13节,“主所爱的弟兄们哪,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上帝;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,叫你们因信真道,又被圣灵感动,成为圣洁,能以得救。”这里也说到了“成为圣洁,能以得救”。
关于称义与圣化,我们有必要再进一步地说明一下,或者说要引申的说明一下,得救的经验和对此的误解。得救不是一次接受之后就永远的为己所用。救赎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恩典和礼物,同时呢,得救赐给我们的时候,上帝的能力和恩典,使得我们的内心每一天都在发生特别的变化,所以我们每一天都需要在主里面重生,每一天都要有维持重生的经验。我们从《约翰福音》15章,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当中可以发现。大家看《约翰福音》15章第5节,“我是葡萄树,你们是枝子。常在我里面的,我也常在他里面,这人就多结果子;因为离了我,你们就不能做什么。”这里说,枝子和葡萄树一种不间断的联络,这是一种得救的经验。
可见“一次得救,永远得救”是错误的。有人说接受救主的人因为已经得到了救赎,所以即使再犯罪也永远安全。我们绝对不能接受如此教导。我们必须借助上帝的恩典和力量,才能保持我们的得救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我们必须常常把我们的意志献给主。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,我们不是靠着我们的行为和努力来得救的,但是我们若不努力,“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”,是无法维持得救的。
通过圣所制度,我们学到的是:得救不是在圣所的外院结束的,是通过圣所进入至圣所终结的。得救不是在十字架上完成的,而是在十字架上预备了救恩的恩典和得救的预备。圣经记载,“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。”(约3:16)得救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无价的礼物,但同时要求人类必须信。而相信上帝就是爱上帝。爱上帝的人就遵守他的诫命。《约翰福音》14章15节和21节,“你们若爱我,就必遵守我的命令。”“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,这人就是爱我的;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,我也要爱他,并且要向他显现。”使徒保罗也这样说明了得救的经验。《腓立比书》二章12-13节,“这样看来,我亲爱的弟兄,你们既是常顺服的,不但我在你们那里,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,更是顺服的,就当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。因为你们立志行事,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,为要成就他的美意。”我们可以看到“神人的合作”。
有的人说圣所问题,不过是在说明上帝成就救赎工作的过程而已,但是这只是一方面,我们还要理解另一方面,有耶稣要做的工作的一方面,还有我们跟从耶稣的经验这一方面,这两方面是相结合的。上帝在涂抹罪,印上得救的印的时候,若没有在这地上生活的当事者的共同努力和献身,最终,什么事情也成就不了。在内心的试探和外部的诱惑下,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是绝对安全的,所有的人都要带着希望和信心接受真理和圣灵一直的引导。即使我们把自己献给了耶稣基督,知道耶稣基督接受了我们,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就脱离了试探。只有忍受试炼的人,才能得到生命的冠冕。我们不可以一边称自己已经得救,一边在自我满足的状态中不再长进。在这样的想法之下,就会失去带着谨慎祷告而努力的动机,以及向着更高的标准而前进的热忱。
在耶稣基督再临之日,我们通过珍珠门进入上帝的圣城之前,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已经得救而圣洁。我们到天国的时候,最先应该把荣耀归于赐给我们永远得救的上帝。而坦白(得救)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力量,而是靠着上帝的恩典而得救的事实。
在下一讲,我们就要学习圣所的第一间——圣化的经验。愿主的恩典和祝福与大家同在,直到永远!
下一堂课,我们再见。